主讲人厄土,甘肃宁县人,现居上海。曾出版诗集《舌形如火》(长江文艺出版社),译著《鲍勃迪伦诗歌集》(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<合译>)等作品。此外,他还是詹姆斯·芬顿、齐别根纽·赫伯特、詹姆斯·赖特等欧美著名诗人的作品译者。
一开场,胡桑先生就高度肯定了厄土的诗歌作品,认为他的诗歌为当代汉语诗歌打开超越/超验这一维度,并赞誉他的诗歌词语及意象都关联着更为丰富的意义空间。他说:“厄土在诗学观念上有自己的探索与想法,在语言处理上相对比较成熟。借由这次沙龙,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他的诗歌观念与诗歌创作之路。”
学术主持胡桑与厄土在讲读
活动现场,嘉宾与读者代表诗人艾茜、缎轻轻等人,从《舌形如火》中诵读了厄土的《昨日之树》、《肇嘉浜路》、《雨夜》、《失眠》和《寄居诗》等作品。随后,厄土与胡桑开展了具体的对谈讲读,试图从诗歌文本中,向读者打开探讨厄土诗歌语言和自我的复杂而隐幽关系的一扇窗。胡桑从“瞬间” “昨日” “常态”三个维度来挑选、讲解作品,又从云、雨、窗等视觉视角提炼出厄土诗歌语言的意象特点,还挖掘出他与孟浩然、陶渊明、沃尔科特、佩索阿以及《旧约》等的渊源关系,带领读者缓缓进入厄土的诗歌世界。
主讲人厄土在读诗
在读完《昨日之树》后,厄土说他的诗是延展于对自己的定位,去描摹那种试图描摹却不清楚的东西,正如本次活动主题——“我不能描摹的真实”,这一直是他持续的创作状态。他说:“时间在每个人身上是不均匀的,而关于时间的论述,记忆与想象都指向过去,我们试图打捞的只是一种记忆。” 在讲读《肇嘉浜路》时,厄土表示:“曾经迷惑于我是谁,我诗歌中的你和我指谁,对时间、空间都不能定位,而后发现要遇见你的语言,要先遇见你的生活,要有去和庸常的事物对话的能力······”
通过讲解环节,读者们了解到厄土在诗歌中将陶渊明的“陌上尘”与《圣经》旧约中“铜门”等意象进行对读,在客观的说明文写作与细腻的诗歌语言、古典诗词中牵绊前行,还试图在诗歌中去探索一个更幽深的自我,去发掘如何在虚无后回归烂漫与天真。